2011年9月,央视曝光一则重磅新闻:史树青、杨伯达等五名国内顶级专家,为骗子谢根荣伪造的“金缕玉衣”鉴定,并给出了24亿元的估值,银行行长为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为其提供了8.6亿元的骗贷,最后银行损失惨重。
然而,让公众不能理解的是,鉴定专家自曝:当时鉴定这个“金缕玉衣”时,连玻璃罩的门都没有打开,只是围着其走了一圈,然后就出具了鉴定证明,这到底是咋回事?
从2003年到2005年,原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以7个亿的身价连续三年跻身富豪榜中,让很多人为此羡慕不已。不过,谁也没想到,谢根荣的这些钱,其实都是他伪造房贷合同骗来的。
2008年2月,国家审计局在审核建行北京开发区支行的坏账贷款时,发现很多都和华尔森集团相关。随后,审计人员来到支行进行重点审查,发现20多个企业的1000多个账号都和华尔森集团有关,其金额高达6.6261亿元。
同时,支行还为华尔森开具了4.56亿元的承兑汇票,光是这两笔钱加在一起就多达十一亿元。因数额太大,审计局连忙将结果上报国务院,经领导亲自审批后,公安部成立了专案组,对此案进行重点审查。
这一年3月下旬,华尔森总裁谢根荣、建行北京开发区支行行长颜林壮等人接连被捕。这个谢根荣到底是谁?为何如此大胆,11亿元的贷款到底是怎么来的?
谢根荣是浙江湖州人,1960年出生于贫困家庭,只读过小学。不过江浙一带自古商业繁荣,耳濡目染的谢根荣,从小就受其影响,十多岁时就做起了生意。
80年代末,他来到了中俄边境,做起了“倒爷”,一方面将国内的服饰卖给俄国,一方面再从该国采购商品回国贩卖,尽管规模并不是太大,但回报率高,很快他就有了千万身家。
不过,谢根荣知道这种国际“倒爷”生意并不会长久,且从事服装贸易的人持续增多,其利润也在不断缩窄,谢根荣决定创办啤酒厂,从事实体贸易。
紧接着,谢根荣在北京房山成立了华尔森集团,开办了啤酒厂和啤酒城。然而,生意才刚刚有了起色,他就“移情别恋”,看上了另一个利润超高的项目,那就是造就了多个中国首富的房地产业。
在刚入行之初,谢根荣只能选上那些位置偏僻的地方开发楼盘,且多是和其他人合作开发,不过其收益依旧比起之前的项目好上很多,因此他从始至终坚持下去,等待着可以腾飞的机会。
1999年,因宣开企业金钱上的压力大,无力再继续建造“东华金座”,只能将该项目转让出去。一年后,中鼎公司拿下了这一个项目,并支付3.2亿转让费,不过中鼎的资金实力也不是太雄厚。
谢根荣听闻后,立马拿出了1.2亿元,从中鼎手里拿到了“东华金座”这一项目,还拿到了中鼎的股权,而3.2亿元也由华尔森承担。
这个项目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只要顺利打造完成,那谢根荣就可以腾飞,一跃成为最有实力的地产商之一。可惜,谢根荣的金钱上的压力紧张,他需要多支付4.4亿元的转让费,这笔钱他无力承担。
不过,善于“投机取巧”、“倒爷”出身的谢根荣,自然是有办法解决资金难题。原来,他和那些同行交流时,发现他们最初也都没什么钱,却可以盖上一栋栋高楼,其原因就在于“虚假”按揭,并以此从银行中获得巨额贷款,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等同于空手套白狼。
其操作也格外的简单,也就是找到一批人,和中鼎签订买卖合同,再向银行申请办理贷款,等款项批下来后,统一挪用到中鼎账户,而月供也由企业偿还。
在谢根荣的指示之下,高管立马实操这件事,找来了多个人员,和建行5家支行签订了555
短时间内账户上多出了这么多资金,谢根荣陶醉不已,这可比他早些年“倒卖”服装赚钱快得多,而在当时手里有6亿元的开发商可不多,谢根荣也为此膨胀起来,他忘记这些是贷款,是需要偿还的。
随后,他将自己伪装成了超级富豪,生活上十分奢侈,并用上贷款宴请各界宾客名流,给人一种花钱大方、富得流油的感觉,仅在钓鱼台国宾馆,他光是吃饭就花了三千多万元。
不仅吃喝上大方,他还热衷于购买各种顶级豪车, 并将其送给侄子、儿子、朋友等。他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在澳门光是赌博就输掉了数千万元。
当然,谢根荣还在全国多地投资,但95%的投资没有一点回报,反而亏损惨重,但是他毫不在意。
同时,谢根荣还喜欢到处装大方,四处捐款,在多地都有捐赠行为,以博取好名声,被人称之为“富豪慈善家”,光是给政府、慈善机构等捐赠的款项就多达一千多万,2005年更是成功当上了政协委员。
被抓捕后,谢根荣自曝自己贷款所得的6亿元,其中5亿元被他挥金如土挥霍,但这些钱基本上用于吃喝玩乐中,很少一笔钱用于工程款,通常是工程实在是没钱了,他才“施舍”一笔钱。
2003年,谢根荣进入富豪榜中,但原本计划2003年竣工的“东华金座”却直接烂尾。这一年年初,因拖欠一大笔材料费、工人报酬等,工程被迫暂停,而谢根荣也基本花光贷款得到的钱。
2005年,谢根荣以7个亿身价再次进入富豪榜,却不知他本人的资产已是负数。头顶着政协委员、慈善家、富豪等多个光环的他,早已迷失了双眼,且因他花钱大方,外界还真以为他家财万贯。
如果谢根荣多花费一点心思在“东华金座”这一个项目上,也不会这一个项目烂尾,一旦建成,凭着当年地产业的火爆,再加上绝佳的地理位置,谢根荣的人生或许将会改写,不至于锒铛入狱。
“东华金座”项目即将竣工时,谢根荣却负债累累,走投无路。同时,建行北京开发区支行 在审核“东华金座”的贷款时,发现该楼盘的房价高出该区域的平均房价,随后对其进行了重点调查。
发现按揭房贷上的价格,和售楼处的房价偏差也非常大,同时,还款均为中鼎公司保证金账户扣除的。
当时的建行支行行长颜林壮、副行赵峰,依照以往的经验,认为中鼎存在骗贷行为,为了银行的金融安全,两人立马找到谢根荣,和其商量怎么样处理此事。
然而,谢根荣却拿出了伪造的企业财报,大言不惭的表示:“凭着华尔森的实力,我也不可能有骗贷的小把戏,只不过近期的集团资金耗资比较大,有些周转不过来,银行可以再支持一下,之后我一定会将贷款全部还清。”
然而,仅凭着三言两语,银行自然是不会相信谢根荣,毕竟口说无凭,假如没有实物抵押,那银行凭什么借贷呢?
紧接着,谢根荣又带着颜林壮、赵峰来到自己的“根荣陈列馆”,他指着其中的一个展柜说:“这个文物,你知道是啥东西吗?”
两个行长摇摇头,只是看着文物并不说话,谢根荣表示:“这个是金缕玉衣,全世界才不过2件,其市场估值二十四亿元,这是经过多个顶级专家鉴定的,我岂会赖着银行 6个亿不还,这太小意思了。只不过,现如今我的集团规模比较大,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但这样一些问题只是暂时的,并不会有什么危害,其前景广阔,你们就别担心了。”
谢根荣见颜林壮、赵峰两个行长依旧不是太放心,随后将提前准备好的文物鉴证书拿了出来。在这个鉴证书上,赫然写着王文祥(时任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史树青(时任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杨伯达(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富绪(北大宝石鉴定主任教授)、李劲松(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这五个人的名字。
其中史树青更是文博界的泰斗级专家,颜林壮、赵峰两个行长看到如此有分量的一份鉴证书,顿时心里有了底气,毕竟五个国内顶级专家联合鉴定,那还能有假?
更何况金缕玉衣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全国人谁人不知。早在1968年5月23日,河北满城陵山,当地对这个只有两百米的小山进行爆破,随着炸药被点燃,爆破声音响彻周围整片大地,但同时也将埋在地底两千年的汉墓炸了出来。
专家很快就封锁现场,并考古挖出了上万件珍宝,其中最有名的为“金缕玉衣”,其长为一点八八米,用了两千四百九十八片玉片点缀,其金丝数量为一千一百克。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专家确认其墓主人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在古人看来,玉石华润冰凉,能够更好的起到防腐的效果,常常将玉覆盖在尸体之上或塞进身体内,到了汉代时,发展出了“金缕玉衣”,它是皇帝、王公贵族才可使用的特殊玉衣,且根据逝者的等级,玉衣还分“金缕”、“银缕”、“铜缕”这三个等级。
一般皇帝和高等级诸侯王可用“金缕”,普通诸侯、列侯可使用“银缕”,长公主、皇后、帝妃等可用上“铜缕”,其他官员、百姓不能私自使用玉衣。
如汉桓帝时,一大臣赵忠私自找工匠制造玉衣,并将其用于亡父身上。朝廷知道后,当即派人将其父坟墓挖开,将尸体置于棺材之外。
早在5000年前,古人就将玉石视为不寻常的宝贝,因其纹理十分细腻,且看上去十分温润,质地也颇为坚硬,彰显其独特的高贵气质,在古人看来是长生不朽的象征,其也可以通灵,引导逝者灵魂安息,若用玉石裹尸,可不腐不灭,从而长生。
因此在西周之时就有葬玉的习俗,东周时演变成了“缀玉面幕”。而西汉时玉衣就流行起来,但汉末玉衣安葬制度被废除,也正因此,金缕玉衣的价值非常高,至今也才挖出并修复了十几套金缕玉衣,而2003年时也就在中山刘胜墓、徐州狮子山墓挖出两件完整的“金缕玉衣”,且被当地博物馆当成了镇馆之宝保护起来。
区区一个商人,如何能拥有一件完整精美的“金缕玉衣”?就算谢根荣想要购买,出再多的钱博物馆也不可能卖出去。只不过颜林壮、赵峰这两个行长并没有想那么多。
因为谢根荣从1998年开始,就利用公司钱财大肆购买古董,并放置在自己的“根荣陈列馆”中。两个行长来到陈列馆中,见到了诸多精美的文物,又听到谢根荣称这个陈列馆价值百亿元,再加上专家鉴定,进而对“金缕玉衣”的真实性毫无怀疑。
但让这两个行长不知的是,这个“金缕玉衣”竟然是仿制品,其制作成本不足两万元。
原来,谢根荣和中博雅文物鉴别判定中心的牛福忠是朋友关系,两人因收藏文物而结识,因有着共同的爱好,彼此间相见恨晚,并秘密从事着苟且的事情。
如由牛福忠推荐古玩文物,但多数是赝品,再由谢根荣利用公司的钱买入,入账价格由谢根荣自己决定,这样就成功将公司的钱套现为自己所有。
2003年时,谢根荣公司财政陷入困境,情急之下,他委托牛福忠帮忙想个办法,进而决定用上古董骗取银行贷款。而“金缕玉衣”作为人尽皆知的罕见国宝,自然成为伪造的对象。
谢根荣花了两万元,从老家购买了玉片,之后再让牛福忠用这些玉片制作2套假的“玉衣”,一套是“金缕”、一套是“银缕”。
不过为了能骗取银行的信任,谢根荣又拿出了一大笔钱收买了古董专家。据悉,那几个专家当时只是围着“金缕玉衣”转了转,连玻璃罩都没拿开,就鉴定其为真品,并写了一段文字说明,上面还写了评估价格:二十四亿!
而行长颜林壮等人并不认为谢根荣会骗贷,且此前的按揭贷款是颜林壮自己审批的,如果谢根荣骗贷一事败露,自己作为行长必须负首要责任,到时候乌纱帽自然是保不住的。
为了能让自己在行长之位上坐得更稳,再加上颜林壮等人认为,“东华金座”项目已封顶,只要再投上一笔钱就可以完工,等房子卖了之后,谢根荣自然就可以将贷款还清。
然而,此时颜林壮等人的心思,已被谢根荣看穿,逼着他还钱拿不出钱,还会影响行长的前途,因此谢根荣相信行长会继续审批贷款的。
果然,颜林壮、赵峰两人决定继续为华尔森提供贷款,等“东华金座”完工后,再由谢根荣立马还债。这之后,颜林壮召开会议,商量怎么样才可以帮华尔森集团申请贷款,采用了多种方式,但上级只批准了一笔5000万元的贷款申请,这笔钱还是远远不够。
之后,赵峰表示,可以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从而为华尔森集团提供资金。就这样,很快银行开具了四笔五千万元的承兑汇票业务,刚好可满足“东华金座”的项目缺口。
2003年3月,支行又为华尔森旗下2家企业开具各5000万元的承兑汇票。为了能顺利审批,颜林壮两人还要提前和审批人商量。
同年6月,华尔森集团4笔承兑汇票到期,因没钱支付,支行又为其做了五笔承兑业务。同时,华尔森在华夏银行的一千多万贷款欠息,为消除不良记录,支行又为其开具3600万元的承兑汇票,以偿还华夏银行这笔负债。
也就是说,此时的建行开发区支行已成为谢根荣的“提款机”,颜林壮、赵峰成了他的玩偶。
此时的颜林壮自感没有回头路了,只能乖乖被谢根荣利用,在其的要求下,他还让银行员工进驻华尔森集团,指导其公司财会人员进行财务造假。
每次想要申请贷款时,银行经理等人下班后,急忙跑到华尔森集团“工作”,指导企业人员怎么来制作假账,假账做好了后,再由银行业务经理将其带走。如果上级没审核通过,第二天下班后继续“加班”,直到上级审核为止。
经法院查明,建行开发区支行先后四十六次为华尔森集团贷款开绿灯,其累计资金为4.56亿元,贴现后银行损失高达1.56亿。
颜林壮、赵峰等人本以为谢根荣能将这些贷款用于“东华金座”的建造之上,且房价大涨,可以弥补前期的亏空。然而,谢根荣却继续吃喝玩乐,从来不为项目考虑,也没打算利用房子转亏盈利。
颜林壮提供的各种贷款,很快就被谢根荣挪用,并不断的挥霍,继续树立自己的慈善家形象,并四处投资,还到处购买古董,结果贷款速度比不上挥霍速度。
2005年5月,华尔森宾馆因迟迟没有支付承包费,被起诉到了法庭,一年后,法院将“根荣陈列馆古董在内的所有华尔森宾馆财产全部没收,并要求华尔森支付760万元。
贷款用光了后,只留下了迟迟无法完工的东华金座,这也是“京都第一烂尾楼”,尽管地处黄金位置,却成了某单位员工宿舍楼。
2008年4月30日,谢根荣被警方抓捕。其公司高管直言:“集团注册投资的金额是假的,最初时净资产就是0元,而成立后一直负债运营,靠贷款生活。”
直到案发,谢根荣利用各种欺骗方式获得的贷款,仍然有5.4768亿元无法偿还。他本人说:“我早就清楚自己无法回头,还不如大肆挥霍,并利用这些钱博得好名声,争取当上全国政协委员。”
在350页的卷宗上,一笔笔记录了谢根荣奢侈的生活。2009年末,法院对谢根荣诈骗一案进行了判决,称谢根荣利用虚假材料,从银行骗取了总计八点六亿元资金,被判决无期,没收个人财产。
而银行方面五名责任人中,颜林壮判决20年,赵峰判决19年,其他三名业务经理均遭到重判。而当年的烂尾楼“东华金座”,在政府拨款下重新开工,如今已焕然一新。
事发后,“金缕玉衣”造假案也引来了众人的质疑。鉴定专家王文祥表示:“文物只要不进入市场,专家签字与否并没什么风险可言,这只是学术自由,只能说自己看走眼了。”另一个专家杨伯达说:“当时只是走了一圈,并没有仔细研究,如果是故宫里的文物,那就需要亲手摸一摸才行!”
破绽百出的文物,看都不看一眼,凭啥评估其价值二十四亿?有何依据吗?当时的史树青已于2007年离世,其他4位专家纷纷将脏水泼到史树青身上,说:“史树青是文物鉴定领域第一人,他的话权威性最高,既然他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没仔细琢磨,也不好去辩解。”
还有专家说:“当时史老已经八十多岁,他的心智以及眼力都会降低,应该是看走眼了,不然不会这样。”
但史树青已经离世,可谓是“死无对证”,事情的线个专家以及谢根荣、牛福忠明白,但坊间传闻这些专家收取了巨额好处费。
不过谢根荣锒铛入狱,这些鉴定专家却安然无恙,并没有被追责,这也让人们对文物鉴定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这个行业的水到底多深?市场有多少真迹?
为了上万元鉴定费,很多专家丧失了良心,丢掉了自己的原则。而如今的收藏界可谓是假货泛滥,有消息称90%均为假冒产品,很多假货被鉴定为真品,进入了大雅之堂,这实在是可笑至极,希望收藏界能早日立法,规范秩序,这样才可以治理各种虚假乱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