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伟人批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不许提而后写下154字碑文
来源:
米乐体育官
发布时间:2025-11-12 02:10:49
201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设立烈士纪念日的提案,法律规定每年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这一天的纪念活动不仅是为了让人们在国庆节的前夕牢记烈士的贡献,也因为这一天恰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日。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广场,它从奠基到竣工历时九年,期间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除了国内设计者,海外的华侨也热情参加,这中间还包括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确认和保证设计的具体方案符合主题,中央特意成立了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彭真和梁思成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负责挑选最终的设计。由于设计的具体方案众多,委员会成员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主要的分歧在于纪念碑的主体形式。有人建议纪念碑的主体应该是雕塑,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石碑才是关键,雕塑可当作辅助手段。 最终,梁思成的设计的具体方案获得了批准,确定了纪念碑的主体样式,并决定在纪念碑下方添加浮雕,以丰富其纪念内容。为确保纪念碑的坚固与耐用,兴建委员会决定采用青岛浮山的花岗岩作为主要材料。
1953年7月,一块符合规格的花岗岩成功开采出来,重量达到300吨,运输问题由此产生。为此,实施工程人员对花岗岩进行了第一次打磨,削减了部分重量,最终运输重量为280吨。尽管如此,运送过程仍然极为艰难,直到山腰时,实施工程人员又对花岗岩进行了第二次打磨,最终将其重量减至102吨。 石料抵京、雕刻浮雕
1953年8月下旬,实施工程人员终于将花岗岩从山脚运输到火车站。虽然距离仅十几公里,但由于路况艰难,7000多名实施工程人员历经一个半月的努力才完成这一任务。直到10月中旬,花岗岩才被顺利运到北京前门西站。现场的工人使用滚木和钢管小心地将花岗岩运送到广场。 然而,花岗岩运抵后,八块浮雕的内容尚未确定,供选择的方案依然繁多。在中国科学院范文澜的领导下,最终确定了八个重要的近现代历史事件,如《虎门硝烟》和《胜利渡长江》等,作为浮雕的内容。
在雕刻过程中,曾有人建议每个浮雕突出事件的主人公,例如《虎门销烟》突出林则徐的形象。但范文澜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因为其中一些历史人物仍在世,如果让群众在纪念碑前献花,可能会产生不合适的象征意义。因此,范文澜决定保持浮雕内容不变,但将历史人物的形象缩小,以便更突出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 为缩短工期,委员会还特意邀请了许多技艺精湛的雕刻工匠,但不同工匠的风格不一,导致浮雕间的风格不协调。为此,委员会还专门对雕刻工匠进行了培训,并安排了实际演练,以确保雕刻风格的一致性。
随着一切准备就绪,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施工真正开始,接下来是碑文的雕刻工作。作为纪念碑的核心内容,碑文的撰写工作受到广泛关注,而这一任务将由毛主席和周总理共同完成。 主席否决、尘埃落定 纪念碑的碑文由毛主席亲自草拟,在草拟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建议提出。例如,有人提议加入中国英烈字样,但这一建议被毛主席当场否决。毛主席认为,革命的胜利是所有革命志士一起努力的结果,而不单单是中国单独取得的。因此,毛主席特意批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要更多地突出所有人民英雄,不允许提及中国! 毛主席广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格局,使得他起草了那篇震铄古今的碑文。最终,周总理承担起了雕刻碑文的任务,为此他废寝忘食地练习书写。每天早晨,周总理都要写上几遍碑文,直到他熟练为止。据统计,周总理总共练习了40多遍,才最终写出了碑文。 周总理完成碑文后,兴建委员会请来了著名雕刻大师陈志敬,陈志敬在家里找到了一块旧碑,并耐心地将碑文刻了上去。运输雕刻好的碑文石碑时,陈志敬担心会有任何差错,因此他特意用棉被将石碑裹得严严实实。 晚年的陈志敬回忆时提到,原本碑文共有154字,后来为国牺牲的五个字被删去,原本的敬立也改成了建立。 1955年6月,毛主席亲自为纪念碑写下了三幅题词,经过专家讨论,最终确定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纪念碑从1949年9月开始筹建,历时近9年,终于在1958年5月正式完工,成为纪念革命烈士、铭刻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宏伟建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